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二章 列國的內鬥 (7)

關燈
:“那我替你打探一下情況吧。”

右宰谷以寧喜使者的名義來到夷儀,見到了衛獻公。回來之後對寧喜說:“國君在外流浪了十二年,臉上卻沒有一絲憂愁的樣子,說話還是那麽尖酸刻薄,還是原來那個人!你如果不趕快停止這個計劃,我們離死不遠了。”

寧喜說:“那不是還有子鮮在那裏嘛!”

“子鮮在那裏又能起到什麽作用?”右宰谷說,“一旦出現問題,他最多不過自己逃亡,對於我們又有什麽幫助呢?”

“盡管是這樣,”寧喜沈默了半晌,“事情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

公元前547年2月,寧喜和右宰谷突然發動政變,帶兵進攻孫林父在首都帝丘的府邸。當時孫林父正好在自己的領地戚地,他的兒子孫嘉奉命出訪齊國,另一個兒子孫襄則留守家中。寧喜和右宰谷攻了一氣,沒有攻破孫家的大門。

因為擔心孫林父從戚地發動反撲,寧喜便帶著部隊退出帝丘,駐紮在城郊,而右宰谷仍然留在城內監視孫家的動靜。半夜裏,孫家突然傳來陣陣哭聲。右宰谷派人去打探,原來孫襄白天受了箭傷,傷勢過重,於當天夜裏去世了。

寧喜連夜殺回帝丘,再次進攻孫家。這一次他成功了。第二天一早,他和右宰谷又帶兵來到公宮,殺死了衛殤公和大子角(衛殤公的嫡長子)。

孫林父得到消息,馬上跑到晉國去見晉平公,要求政治保護。當然,保護是有代價的,孫林父給晉國開出的條件是:從此之後,孫氏世代領有的戚地不再屬於衛國,而是變成晉國的領土。《春秋》記載此事,說孫林父“入於戚以叛”。據《左傳》解釋,臣下的領地,其實是國君擁有的。國君有道則為國君服務,國君無道則保全性命而退,將領地作為私產並以此和別人做交易,應該受到誅戮。

三天之後,衛獻公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帝丘。

正如右宰谷所言,十多年的流亡生涯並沒有改變他的品性。朝臣之中,有些人跑到夷儀去迎接他,他拉著他們的手說話;有些人在大路上迎接他,他在車上向他們作揖;而那些在城門口迎接他的,他就只是點點頭算是打過招呼了。

當年衛獻公流亡齊國,魯國派厚成叔慰問衛國,大叔儀應對得體,給厚成叔留下深刻印象。厚成叔回國之後便對臧孫紇說:“衛君必定能夠回國吧!有大叔儀這樣的臣子居守國內,替他安撫百姓;又有公子鱄這樣的同胞兄弟跟隨其流亡,幫他經營謀劃,能不回嗎?”現在衛獻公回到帝丘,第一件事就是派人譴責大叔儀:“寡人流亡在外,不少大夫都偷偷向寡人通報衛國的消息,只有您不關心寡人,沒有只字片言。古人雲,非所怨勿怨。我對您可是很有怨言!”

大叔儀回答說:“我知罪了。我沒有什麽能力,不能跟著您到國外避難,這是第一條罪狀。您在國外居住,國內又有一君,我不能三心二意,向您傳遞信息,這是第二條罪狀。有這兩條罪狀,我還能活嗎?”於是收拾行李,準備離開衛國。衛獻公自知理虧,連忙派人攔住他。

前面說到,崔杼謀殺齊莊公,“齊宮八大高手”中只有殖綽逃脫。聽到衛獻公覆國的消息,殖綽便投奔了衛獻公。衛獻公派殖綽帶領部隊進攻戚地,討伐孫林父。

孫林父派人向晉平公求救。

晉平公派了一支象征性的部隊進駐茅氏(地名,在戚地以東)。所謂象征性部隊,只有區區三百人,目的不在於打仗,而是代表晉國向衛國宣布:戚地已經是晉國的領土,進攻戚地就是進攻晉國。沒想到衛獻公吃了熊心豹子膽,竟然不買晉平公的賬。殖綽一聲令下,衛軍發動全面進攻,將三百名晉軍全部殺死。

對於孫林父來說,殖綽這一舉動無異於救了他的命——這樣一來,晉國便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衛國的事務,想不管都不行了。他馬上派兒子孫蒯帶兵進攻殖綽。

也許是殖綽太有名了,孫蒯來到茅氏,一見到殖綽的大旗就不敢再前進,將部隊駐紮在離殖綽遠遠的地方。那架勢,與其說是來打仗的,不如說是來觀光的。孫林父十分惱火,跑到茅氏對孫蒯說:“虧你還是個人,連那三百名晉國惡鬼都不如!”

在孫林父的親自督戰下,孫蒯才向殖綽發動了進攻,並在圉地(衛國地名)打敗並俘虜了殖綽。

孫林父帶著殖綽來到晉國,再度向晉平公告狀。

晉平公發飆了。同年六月,他召集各路諸侯在澶淵舉行會盟,準備討伐衛國,重新界定晉衛兩國邊界,正式將戚地劃到晉國境內,同時還宣布將衛國西部邊境的六十個鄉邑賞賜給孫林父。

衛獻公知道闖了大禍。面對晉國的大軍壓境,他沒作任何幻想,主動跑到澶淵來參加會議。可想而知,晉平公讓他坐了冷板凳,而且逮捕了陪他來參加會議的寧喜和北宮遺。

會議解散後,衛獻公又跑到晉國去謝罪。晉平公仍然不解恨,幹脆逮捕了衛獻公,將他囚禁在士弱家裏。

同年七月,齊景公、鄭簡公聯袂來到晉國為衛獻公說情。晉平公設宴招待他們。席間,晉平公吟了一首《嘉樂》之詩,其中有“嘉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於天”這樣的句子,以表揚齊、鄭兩國君主的厚道。

當時國弱陪同齊景公在座,他也回敬了晉平公一首《蓼蕭》之詩,其中有“既見君子,孔燕豈弟,宜兄宜弟”這樣的句子,意思是,晉、衛兩國均為姬姓,是兄弟之國,您就放過衛侯一馬吧!

陪同鄭簡公而來的公孫舍之也吟了一首《緇衣》之詩:

〖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緇衣之蓆兮,敝予又改作兮。

適子之館兮,還予授子之粲兮。〗

這是鄭國人懷念鄭武公的一首詩,讚美鄭武公能夠給賢者提供朝服、館舍和美食。公孫舍之以此勸喻晉平公看在齊、鄭兩國諸侯不遠千裏來訪的面子上,答應他們的請求。

晉國大夫叔向見到此情此景,請晉平公向兩位國君下拜,說:“寡君拜謝齊侯關心我國宗廟的安定,拜謝鄭伯一心一意對待我國,沒有貳心。”

這是相當高級的裝瘋賣傻。齊、鄭兩國以詩喻事,為衛獻公求情;叔向卻故意裝作聽不懂,僅僅依著詩的本義來答謝兩國。也許在晉國人看來,茅氏的三百名晉軍之死已經觸動大國的底線,無論如何不能輕易放過衛獻公。

宴會之後,國弱派晏嬰私下去找叔向,說:“晉侯在諸侯之中宣揚他高尚的品德,關心諸侯的疾苦,補正他們的缺失,所以諸侯都尊其為盟主。現在為了衛國的臣子而逮捕衛侯,這可如何是好呢?”

叔向將這話轉告趙武。趙武又轉告給晉平公。晉平公便也不賣弄風雅了,派叔向去找齊景公和鄭簡公,將衛獻公的所作所為告訴他們,明確表態:晉國不可能就此罷休。

國弱還是吟詩,這一次是《轡之柔矣》:“馬之剛矣,轡之柔矣。馬亦不剛,轡亦不柔。志氣麃麃,取予不疑。”意思是,馬的性子雖烈,仍然要用柔軟的馬轡來馴服,盟主對待諸侯要寬嚴有度。

公孫舍之則吟了《將仲子》:

〖將仲子兮,無逾我裏,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這是未嫁的女子怕別人說閑話而嗔怪情郎的一首詩。公孫舍之的意思是,人言可畏,衛侯雖然犯下大錯,罪不當赦,但在眾人看來晉國仍然是在幹涉他國內政,國際影響很壞。

晉平公聽到這樣的詩句,終於答應讓衛獻公回國。但是,答應歸答應,晉國方面卻一直沒有放人。直到這一年的十二月,衛國將公主衛姬送給晉平公當小妾,衛獻公才得以回國。

晉平公此舉,一則有趁火打劫之嫌,二則觸犯了“同姓不婚”的規定,在當時遭到國際輿論的指責。

公元前546年春天,衛獻公從晉國回到衛國。這是他第一次登上君位的第三十一年,也是他第二次登上君位的第二年。當他進入帝丘的時候,他發現朝中的眾臣對他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

變化的起因,是當他被囚禁在士弱家裏的時候,先期回國的寧喜已經把持了朝政,成為了衛國的實際主宰。

這也怪不得寧喜。當初衛獻公派公子鱄與寧喜談判,不是說過“政由寧氏,祭則寡人”這樣的話嗎?現在寧喜真的大權獨攬了,衛獻公卻感到很不舒服。大夫公孫免餘看出了衛獻公的心事,主動向衛獻公提出要刺殺寧喜。

衛獻公假惺惺地說:“哎呀,如果不是寧喜,寡人也沒有今天。再說,讓他執政也是我當時的承諾。你現在貿然去殺他,未必能夠成功,只怕空得惡名,還是不要了。”

公孫免餘聽出了他的弦外之意,說:“那我就自作主張去殺他,您當作不知道就行了。”

衛獻公就真的不知道這件事了。同年春天,公孫免餘與大夫公孫無地、公孫臣密謀進攻寧喜,結果事情敗露,公孫無地和公孫臣都被寧喜殺死。衛獻公聽到這件事,僅僅是感嘆了一句:“做臣子的有什麽罪呢,可惜父子兩人都為我而死了。”

公孫無地和公孫臣的父親早在十多年前的孫林父政變中被殺,所以衛獻公有此一嘆。

同年夏天,公孫免餘再度密謀進攻寧喜,趁著寧喜上朝的時候,派人將寧喜和右宰谷殺死在朝堂之上。

血案發生之後,公子鱄馬上收拾行李,準備出逃到晉國。衛獻公派人去勸阻,公子鱄說:“孫林父逐君,罪當一死,現在卻在晉國享清福;寧喜納君有功,現在卻被您派人殺了。您的賞罰毫無章法可言,又怎麽能夠揚善去惡呢?身為君侯而沒有信用,作為國家而沒有法度,不是很難相處嗎?再說,那時候是我答應寧喜執政的啊!”於是不聽勸阻,執意要走。衛獻公急了,又派人到黃河邊去勸他。

公子鱄不見衛獻公的使者,而對著黃河發誓,宣布再也不回帝丘,就在晉衛邊境的木門(晉國地名)居住下來。據《公羊傳》和《谷梁傳》記載,終其一生,公子鱄不再向著衛國而坐,不吃衛國的糧食,不談論衛國的事情,也沒有再踏上衛國的土地一步。木門的地方官勸他出來為晉國服務,他推辭道:“為官而廢棄自己的職責,這是罪過。如果盡到自己的職責,這就是宣揚我逃亡的原因,等於說衛侯的壞話。我難道還要向誰訴說嗎?”

值得一提的是,公子鱄的離去給衛獻公很大的精神打擊。一年之後,公子鱄在木門去世,衛獻公不顧兄長和國君之尊,親自為公子鱄服喪,也算是向這位同胞兄弟表達了悔恨之意。

至於殺死寧喜的直接策劃人公孫免餘,衛獻公打算賞賜給他六十個鄉邑作為領地。公孫免餘推辭道:“只有卿才能領有一百個鄉邑,而我已經有六十個了,不敢超標。而且寧喜就是因為領地太多了,才惹禍上身,您如果再給我六十個鄉邑,我怕自己無福消受喲。”

衛獻公堅持要賞他,他推辭不過,接受了其中的一半。後來衛獻公還打算任命他為卿,他辭謝道:“大叔儀為人忠厚,沒有三心二意,您還是任命他吧!”

衛獻公聽從了公孫免餘的建議,任命大叔儀為卿。在這場政變陰謀中,這也許是他唯一做對的事。

【楚人栽樹,晉人乘涼】

公元前547年春天,秦景公派自己的弟弟公子鍼出使晉國。這是公子鍼第二次來到新田。早在兩年前,也就是公元前549年5月,秦、晉兩國已經就結束敵對狀態進行了談判,晉國的韓起和秦國的公子鍼於當年互訪對方的國都,達成了口頭上的和平協議。因此,公子鍼這一次出使晉國,就是要將口頭協議變成白紙黑字,蓋章生效。

為了迎接公子鍼的到來,晉國主管外交事務的大臣叔向緊急召喚行人子員。

所謂“行人”,就是負責迎來送往的外交官。恰好當時子員在老家休假,由另一位行人子朱當班。子朱主動站出來對叔向說:“子員不在沒關系,還有子朱呢!”

說了三次,叔向卻沒有聽到似的,對他不理不睬。子朱發火了:“我和子員都是大夫,憑什麽在朝堂之上當著大家的面故意不用我?”說著拔出佩劍,指向叔向。

叔向說:“秦、晉兩國不和已經很多年了。今日之事,幸而成功,晉國就可以得到安寧;不成功,則戰端又起,不知道又有多少將士戰死在沙場之上。子員溝通兩國的關系,毫無私心雜念,而你卻常常意氣用事,違背國君的意願。像你這種用邪惡來侍奉君主的人,我又豈會害怕!”也卷起袖子,拔出佩劍,準備迎戰子朱。大夥一看,這也鬧得實在不像話了,趕緊將兩個人拉開。

晉平公將這一幕看在眼裏,感嘆道:“晉國差不多接近大治了吧!我的臣子爭執的都是國家大事。”

相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解讀。晉平公的宮廷樂師師曠對此不以為然,說:“公室的地位恐怕已經受到動搖了。臣子之間有矛盾,不在心裏暗自較勁而公然以武力相爭,不修德行而挑起是非,這是個人欲望膨脹的表現啊!敢於在朝堂之上拔劍相向,公室的地位能夠不下降嗎?”

當然,這些話,晉平公並沒有聽到。

那個年代的中國人,將尊嚴看得很重,腰中的佩劍從來都不是裝飾品,而是隨時準備維護自己榮譽的武器。

同年夏天,楚康王聯合秦國人派兵入侵吳國。大軍抵達雩婁(地名)的時候,發現吳國早已經有防備,便放棄了攻吳的念頭,轉而進攻鄭國的城麇(jūn,地名)。鄭國派大夫皇頡出戰,被秦楚聯軍打敗,皇頡也成為了楚軍的俘虜。

親手俘獲皇頡的是楚將穿封戌——穿封縣的縣公,名戌,所以稱為穿封戌。但是另一名楚軍將領王子圍一口咬定,抓獲皇頡的不是穿封戌,而是他本人。

王子圍是楚共王的兒子、楚康王的弟弟,來頭不小,但是穿封戌並不買他的賬。兩個人爭執不下,於是找大宰伯州犁出面來主持公道,判定是非。

前面介紹過,伯州犁是晉國大夫伯宗的兒子。公元前576年,“三郤”唆使晉厲公殺死伯宗,伯州犁逃到楚國,受到楚共王的重用,擔任了楚國的大宰,至此已經有近三十年。

伯州犁是個聰明人——不聰明也不可能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在楚國混得如魚得水,而且擔任主管刑事案件的大宰達三十年之久。他一聽兩個人的來意,馬上說:“這事我可斷不了,最好的辦法是將俘虜本人叫過來,當著兩位的面問個清楚。”

穿封戌說:“好啊,當面對質,我沒意見。”

王子圍意味深長地看了伯州犁一眼,說:“就照大宰的意思辦,我相信大宰會秉公辦理。”

於是皇頡被押過來,站在穿封戌和王子圍面前。

伯州犁對皇頡說:“這兩位貴人爭論不休,為的就是你啊!我聽說你是一位君子,應該明白事理,不會亂說話,是吧?”

皇頡點點頭,不知道他葫蘆裏賣什麽藥。

“我向你介紹一下。”伯州犁將手高高舉起(上其手),指著王子圍,“這一位,王子圍,是楚王尊貴的弟弟。”

王子圍矜持地笑笑,面有得色。

伯州犁放下手(下其手),虛指穿封戌,說:“這一位呢,穿封戌,是穿封縣的縣長。穿封你聽過嗎?在我們楚國方城山外,一個不怎麽出名的小縣,一般人不知道。”

順帶一提,伯州犁這兩個動作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上下其手”的來歷。穿封戌當然氣得臉色鐵青。

伯州犁當作沒看見。確實也沒看見,因為他的眼光一直落在王子圍身上,瞧都沒瞧穿封戌一眼。“現在,”他將臉轉向皇頡,“你如實說,究竟是哪位貴人俘虜了你?”

皇頡也不傻,伯州犁這樣上下其手,早就心知肚明了。“難怪我被俘虜!”他煞有介事地說,“王子在戰場上氣勢如虹,我一遇到他就手腳發軟,情不自禁地棄甲投降!”

聽到這樣的回答,伯州犁暗暗給皇頡使了個眼色,意思是算你小子聰明。王子圍則給了伯州犁一個讚許的微笑。這時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穿封戌突然抄起一支長戈,向王子圍猛刺去。

王子圍連忙閃避,拔腿就跑。穿封戌窮追不舍,一直追到王子圍的營帳,被衛兵們擋住才罷手。

如果穿封戌得手了,楚國的歷史也許要改寫。當然,這是後話,在此不提。

城麇之戰中,鄭國大夫印堇父與皇頡一起戌守城麇,兩人都被楚軍俘虜,印堇父被當作禮物送給了秦國人。

印堇父的家人湊了一筆錢財,要求鄭國政府與秦國交涉,將印堇父贖回來。當時子大叔擔任鄭國的令正,負責撰寫外交文書,寫好之後拿給子產審批。子產看了之後說:“你這樣寫是贖不回印堇父的。”

“哦?”對於德高望重的子產,子大叔歷來是持尊敬的態度的,但是他左看右看,實在找不出自己的文書有什麽毛病。

“這件事從一開始就是個錯誤。”子產說,“你想想看,秦國接受了楚國奉獻的俘虜,卻因為貪圖鄭國的財物而釋放他,體統何在?秦國不會這樣做的。”

“可是……”

“應該這樣寫——在此拜謝君侯幫助鄭國。如果沒有君侯的恩惠,楚軍恐怕還在鄭國徘徊。”子產說,“另外,千萬不要送太重的財禮,否則適得其反。”

子大叔暗自想:完全不是那麽回事嘛!他沒有接受子產的建議,帶著幾大車金銀財寶就動身了。他來到秦國,秦國人一看國書,果然很不高興,禮物也不收,堅決不放印堇父回國。

子大叔碰了釘子,才想起子產對他說的話,趕緊更改了國書,又將獻給秦國人的財物改為普通的見面禮,第二次送過去。這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秦國人很爽快地答應了國書上的要求,將印堇父交給他帶回了鄭國。

別說禮多人不怪,很多時候,要辦好一件事情,“度”才是最關鍵的因素。

城麇之戰後,晉楚兩國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由原來的一味對抗,變成了互相試探和解。帶來這種變化的,是晉國的中軍元帥趙武和楚國的令尹屈建。前面已經說過,這兩個人私交甚深。

一個宋國人——向戌觀察到了這種微妙的變化,決心向自己的前輩華元學習,率先揮動鐵鍬,填平晉楚兩國之間的鴻溝(公元前579年,華元促成晉楚“宋之盟”)。

《左傳》記載此事,認為向戌是“欲彌(mǐ)諸侯之兵以為名”,意思是說他貪圖名譽。這是典型的“動機論”。晉楚爭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中原諸國卷入兩個大國的爭端,深受其害近百年,沒有一個國家不想平息戰亂,過幾天安穩日子。向戌作為宋國的大臣,與趙武、屈建的交情都不錯,願意從中穿針引線,促成天下的和平,不應受到指責。

在向戌的倡導下,一批不同國籍的有識之士游走於各國之間,為和平呼籲吶喊。

公元前547年夏天,蔡國的公孫歸生出使晉國回來,又馬不停蹄地訪問楚國。途經鄭國的時候,碰巧遇到了楚國的伍舉。

公孫歸生是蔡國大師公子朝的兒子,伍舉是伍參的兒子。公子朝與楚國關系不錯,伍舉與公孫歸生自幼交往,情同手足。

伍舉娶了申縣縣公王子牟的女兒為妻。王子牟犯罪出逃,有人揭發說,伍舉從中出了力,親自護送王子牟出國。為了這件事,伍舉被迫出走,取道鄭國,準備投奔晉國,沒想到遇上了老朋友。所謂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兩個人也不拘小節,扯了一些青草鋪在地上當作席子,就喝開了。

臨別的時候,公孫歸生送給伍舉一雙白璧,說:“你要多多保重,咱們的祖先的在天之靈會保佑你的,以你的才能,完全可以侍奉晉侯成為天下的盟主。”

伍舉長嘆道:“那不是我的心願啊!我只要葉落歸根,如果能夠將屍骨埋在楚國,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

“那你就更要保重了。”公孫歸生說,“你走吧,我一定會讓你回到楚國。”

公孫歸生來到郢都,見到了令尹屈建。屈建向他了解一些晉國的情況之後,突然問了他一個問題:“晉國的列位大夫與楚國的大夫相比,哪個國家的更有德有能?”

公孫歸生的回答很巧妙:“晉國的卿不如楚國的卿,但是晉國的大夫是賢明的,都是當卿的人才。”

說晉國的卿不如楚國的卿,這是先給屈建戴了一頂高帽子,因為屈建位居令尹,相當於楚國的眾卿之首。而從屈建的實際表現來看,公孫歸生這頂高帽子倒也送得貼切,有史為證:

公元前548年,居住在今天安徽省境內的少數民族舒鳩部落在吳國人的策動下背叛楚國。屈建率領大軍討伐舒鳩,在離城打敗吳國、舒鳩聯軍,消滅了舒鳩部落。

同年十二月,吳王諸樊攻打楚國,包圍了巢城(楚國地名)。巢城守將牛臣將城門打開,引誘吳軍長驅直入,牛臣躲在暗處發射冷箭,射死了諸樊。

等到楚康王論功行賞的時候,屈建卻堅持不接受,說:“消滅舒鳩是先大夫薳子馮的功勞。”楚康王於是將賞賜給了薳子馮的兒子,時任楚國司馬的薳掩。

屈建居功不傲,在當時傳為美談。

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聽到公子歸生這樣表揚自己,屈建很高興,示意他說下去。

“但是,”公孫歸生話鋒一轉,“楚國雖然有人才,卻往往為晉國所用。這就好比杞木、梓木和皮革,都是楚國的特產,晉國人得到它們之後,卻能夠用到實處。”

“哦?”屈建感覺到公孫歸生話裏有話,反問道,“難道晉國就沒有同宗和親戚可用嗎?”

公孫歸生說:“當然有,但是他們仍然喜愛使用楚國的人才。我聽人家說,善於治國的人,賞賜有度,刑罰不亂。賞賜過了度,就怕小人得利;刑罰過了度,就怕冤枉好人。如果實在把握不住度,則寧可賞賜過分,而不可刑罰濫用。與其冤枉好人,不如讓小人得利。因為如果沒有好人,國家就跟著受害了。《詩》上說‘人之雲亡,邦國殄瘁’,說的就是沒有好人,國家遭災。《夏書》上說‘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也是怕好人被冤枉。《商頌》上說‘不僭不濫,不敢怠皇,命於下國,封建厥福’,賞罰得當,正是商湯得到上天眷顧的原因啊!古代的聖人治理天下,樂於賞賜而慎用刑罰,為百姓操心而不知疲倦。將要行賞的時候,心情愉悅,吃飯都要多加幾個菜,這樣可以將菜肴賞賜給下人,讓大家都分享這種快樂;將要行刑的時候,心情郁悶,茶飯不思,降低夥食標準,音樂也不聽了,這是讓大家都知道他慎用刑罰;平時早睡早起,勤於政務,讓大家都知道他為百姓操心。這三件事,就是‘禮’的最基本要素。”

讀史至此,喟然長嘆。古人慎用刑罰,一是怕冤枉好人,二是即使刑罰得當,也於心不安。現代人顯然缺乏這種“哀矜”的意識,每一個“罪大惡極”的人被處以極刑,總是一片鑼鼓喧天,官民同樂,道德狂歡的背後,是人本思維的缺失。

“一個國家如果有禮,則不會敗亡。”公孫歸生接著說,“現在楚國濫用刑罰的現象很嚴重,楚國的大夫逃亡到別的國家,為這些國家出謀劃策來對付楚國,這就是濫用刑罰的惡果。”

公孫歸生舉了一系列的例子來說明問題:

其一,楚莊王年幼的時候,公子燮和鬥克叛亂,析公逃亡到晉國,晉國人讓他坐在晉侯的車後,作為主要的謀士。公元前585年的繞角之戰,晉國人本來是不想打的,析公說:“楚軍輕佻,容易受到驚嚇。如果同時擊打多面大鼓,在夜裏發動進攻,楚軍必然敗退。”晉國人聽從了析公的建議,楚軍果然被擊潰。晉國趁勢進攻蔡國,襲擊沈國,征服鄭國。楚國失去霸主的地位,析公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二,楚國大夫雍子遭人陷害,逃亡到晉國,晉國人封給他土地,讓他擔任謀士。公元前573年,晉、楚兩軍在靡角之谷相遇,雍子對晉軍發布命令說:“年老的年幼的都回去,孤兒和有病的都回去,兄弟倆都在部隊的回去一個,精選步兵,餵飽馬匹,讓士兵吃飽,擺開陣勢,燒掉帳篷,明日決戰!”楚軍不敢與之爭鋒,連夜遁逃。晉國為宋國收覆了彭城,楚國失去了東夷部落,這都是雍子幹的好事。

其三,申公巫臣為了爭奪夏姬而逃亡到晉國,晉國人采用他的計謀,與吳國通好,教會吳國人駕車、射箭和長途奔襲,巫臣的兒子狐庸還擔任了吳國的行人。被開啟了心智的吳國攻打巢地,占領駕地,拿下棘地,進入州來,楚國疲於奔命,到今天仍然不得安生,這都是拜巫臣所賜。

其四,楚莊王年間,鬥越椒發動叛亂,遭到失敗。鬥越椒的兒子賁皇逃亡到晉國,晉國人賜給他苗地,所以又稱為苗賁皇。鄢陵之戰中,楚軍一早迫近晉軍大營,苗賁皇說:“楚軍的精銳在於中軍的王族士兵,如果填井平竈,擺開陣勢抵擋他們,集中力量對付王卒,一定能夠將他們打得大敗。”晉國人聽從了,楚軍果然大敗,楚共王被射傷,軍隊一蹶不振,公子側因此而自殺。

“鄭國背叛,吳國興起,楚國失去諸侯,這都是楚國人幹的。”公孫歸生這樣總結道。

“確實如此。”屈建發了半天楞,終於吐出這幾個字。

“今天又有比他們更厲害的!”公孫歸生說,“伍舉娶了王子牟的女兒,王子牟因獲罪而逃亡,世間傳聞是伍舉幫助他逃亡。伍舉因為害怕而逃到鄭國,整日裏伸長了脖子望著南方,說‘也許可以赦免我’。但是楚國沒有人將他放在心上,所以他又逃到晉國去了。我聽說晉國人很重視他,打算封給他土地,與叔向同列。您想想看,如果伍舉這樣的人才替晉國出謀劃策來危害楚國,豈不是大大的禍患?”

屈建如夢初醒,馬上向楚康王匯報,增加了伍舉的俸祿,讓伍舉的兒子伍鳴到晉國去迎接伍舉回國。

值得一提的是,伍舉還有個兒子叫伍奢,伍奢有個很有名的兒子叫伍員,也就是伍子胥。

就在晉、楚兩國積極對話,準備謀求和平的時候,公元前547年7月,許靈公來到郢都朝覲楚康王,請求楚國攻打鄭國。

自一百多年前鄭莊公崛起以來,鄭、許兩國即為世仇。鄭國雖然一直被晉、楚兩國欺負,對付許國還是綽綽有餘。公元前576年,不堪鄭國侵擾的許靈公幹脆向楚國請求,將許國的臣民遷到楚國的葉城,許國的舊地則一股腦送給了鄭國。

許靈公在這個時候想挑起戰端,顯然不合時宜,理所當然遭到了楚康王的拒絕。沒想到,許靈公在這件事上態度很強硬,公開宣稱:“如果楚國不發兵,我就不回去了!”而且天天跑到王宮中靜坐,只要楚康王一出現,就一言不發地跟在身後。這是什麽搞法?他就不怕楚康王一發怒,把他的腦袋給擰下來嗎?

後來發生的事情也許可以解釋許靈公為何如此囂張——一個月後,這位卑微的君主因病客死郢都。據楚國的禦醫推測,他是早就知道自己已經患了不治之癥,沒打算活著回去的。饒是如此,許靈公這種死纏爛打的精神仍然感動了楚康王,他說:“不討伐鄭國,楚國還有什麽臉面稱霸諸侯?”

同年十月,楚康王親率大軍北上。公孫舍之得到情報,召集文武百官開會商議對策。

在會上,大多數人的意見是一面發兵抵抗,一面向晉國告急。只有子產一言不發,等到大夥都說完了,他才慢悠悠地說:“晉國和楚國正在進行談判,諸侯將要和平共處,楚國現在來攻打我們,實在是有點冒昧,不合常理。依我之見,不如就讓他痛快一次,得意而歸,這樣就容易媾和了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